• 客服
    咨詢
  • 公告3
  • 關注

    關于時代 更多優(yōu)惠活動等您來拿!
    寶雞網絡公司微信 掃一掃關注——微信公眾號 時代手機瀏覽 掃一掃立即手機瀏覽
  • 關閉
  • 頂部
  • 紐約時報:硅谷零營收初創(chuàng)公司迎來估值泡沫

    時間:2012-04-30 14:19 來源:未知

    網易科技訊 4月30日消息,《紐約時報》網絡版近日發(fā)表分析文章,主要講述了當前硅谷初創(chuàng)公司使其營收為零,謀求以高估值被收購并從中獲益的現象,隨著泡沫的破裂,這種理念也將破裂;風險投資者應當與初創(chuàng)公司一同打造長期有效的業(yè)務,而非只是為了謀求短期的利益。

    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:

    硅谷的齒輪之所以不停轉動,是因為金錢,不一定是因為技術創(chuàng)新。而關于金錢機器,硅谷人士則有著一些不愿對外披露的秘密。

    首先,他們從來都不承認泡沫的可能性。“泡沫?哈哈!”風險投資家通常這么說。“傻瓜記者,沒有泡沫這回事。”

   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,這在情理之中。畢竟承認科技公司的估值被高估的任何可能性都會引發(fā)金錢和投資的枯竭,金錢機器會慢慢停止運作。

    然而,相比駁斥人們關于泡沫的觀點,在硅谷還有更加怪誕的事情:投資者建議部分初創(chuàng)公司不要賺錢。從商業(yè)角度來看,這個概念可能聽起來很荒謬,但對投資者而言,它可幫助他們快速獲得巨額投資回報。

    “它與投資者的利益相契合,因為初創(chuàng)公司還沒有營收時,投資者們想給它們定什么估值就定什么估值,”美國知名風險投資家、企業(yè)家保羅•科德羅斯基(Paul Kedrosky)解釋稱。“初創(chuàng)公司還沒有實現營收,意味著估值沒有科學根據。”

    有一些小型初創(chuàng)公司確實能夠賺錢,但它們卻發(fā)現難以再獲得投資,因為大多數風險投資家都沒有興趣去支持初創(chuàng)公司打造長期有效的業(yè)務。相反,他們有興趣的是大肆宣傳,推高估值,從而迅速地以令人膛目結舌的溢價通過收購交易退出。

    初創(chuàng)公司還沒產生收入就被收購,就像是表演紙牌戲法:魔術師只是解釋戲法有多么地神奇,但實際上從來不會說出其中的奧妙。對于初創(chuàng)公司來說,營收幾乎為零意味著它們的預計估值能夠憑空捏造。

    Instagram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營收為零的它被Facebook以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。雖然大多公司被收購的價格達不到10位數字,但也有不在少數的尚未實現營收的初創(chuàng)公司被收購的價格達到數百萬美元。YouTube、FriendFeed、Zite、Hot Potato、Beluga、GroupMe、TweetDeck、Dodgeball等公司的收購就是其中的一些例子,它們的營收很少甚至沒有。

    風險投資者私下將這種無營收模式稱為“不明作價(mark-to-mystery)”。相比之下,“按市值計價(mark-to-market)”則是更為理性的投資行為,它用于給一家公司的財務資產形成一個現實的評估。

    “風投機構能夠制造這種不明估值,因為只要沒有任何的業(yè)績數據,他們就能夠想給初創(chuàng)公司定什么估值就定什么估值。”

    那為什么這種打造無營收或商業(yè)模式的公司的瘋狂模式能行得通呢?斯坦福大學商學研究院教授杰弗里•普費弗(Jeffrey Pfeffer)認為這是因為泡沫。

     

    他說,過去幾年,美國經濟陷入“可怕的衰退”,而硅谷給公司的估值卻越來越離譜。“這一次又將重演1999年的泡沫破裂,只不過這一次更加嚴重了,”他說。“我們回到了投資者給公司制造高估值的時代,它們的經濟價值并沒跟上它們的估值。”

    普費弗補充道,“這些公司的成立只是為了被收購。除了少數幾家公司之外,硅谷過去十年并沒有催生什么真正的公司。人們看重的是概念,而非公司。”

    這種瘋狂行為在90年代末大行其道,助推了第一次互聯(lián)網危機的出現。““不明作價”模式形成于上一次的泡沫時期,且是一大關鍵元素,但這一次它變得更加嚴重了。”科德羅斯基指出。

    這一次的泡沫破裂(它將會破裂)之時,打造無營收公司的理念也將破裂。接著投資者就能開始與初創(chuàng)公司一同打造長期有效的業(yè)務,而非只是為了謀求短期的利益